源码购买联系一叶知秋,QQ:545432457,交流群:727103570,此处是公告,可在后台修改

植发行业分析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环顾四周,现代生活中的头发危机愈演愈烈,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似乎都感同身受。微博上,很多网友都吐槽道:“本来应该是考虑脱单、脱贫的年纪却要承受着脱发的压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植发行业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秃如其来丨植发生意的崛起与困境

一个曾经广为流传的段子是,电梯广告反映出了了一家三口的“需求”:孩子读书,妈妈医美,爸爸植发。

中年人挣扎着想要保住头发,而比中年人更挣扎的却是90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有脱发问题的人数已超2亿,即平均6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人脱发。其中,男性占比约65%,为1.3亿,女性脱发人群有7000万。

今年7月百度医美事业部发布的《2020植发行业分析》数据显示,中国植发行业的用户保持60%-80%的增长幅度,预计2020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8.3亿元。

脱发也更加年轻化,有60%在25岁左右就出现了脱发。线上渠道的植发消费群年龄分布显示,90后已成植发消费的主要群体,其占比达57.4%,其次是80后,占比29.1%。

2013-2019年,植发行业异军突起。大麦微针植发、雍禾植发、碧莲盛植发等大规模连锁机构都在该时段相继涌现。同时,上述报告认为,近两年是各机构抢占市场的关键时间点,基本会奠定3-5年整个植发行业格局。

脱发或许不是新问题,但形象管理却是新人群的新需求。

在植发的商业语境中,新人群的含义在于,他们拥有更强的颜值焦虑、形象管理需求、付费意愿和情绪价值享受。与上一代植发人群不得不做植发的纯刚性需求不同,即便是同样的男性,近几年在工作和择偶压力下更加注重形象管理,植发后的形象管理价值在市场更容易变现,极端案例是明星和企业家。除此之外,植发变得更美的情绪价值也让新人群愿意为此付费。

在新需求的阐释中,男性植发更大比例仍然是受困于脱发,目前小部分男性的需求更多是颜值,而对相对少数的女性用户来说,变美才是新植发女性的多数需求,集中体现在植眉和改善发际线。当下植发还依然是男性为主,而女性新需求的崛起能否让植发的生意以2倍速跑起来,还要看植发机构们如何在营销上发力,“创造”新需求。

至少现在看来,这一市场已经开始吸引资本的关注了。

消费升级形象管理,催生植发新需求

对脱发的男性来说,25-35岁是植发的“刚需”年龄段,这种“刚需”背后的原因包含了就业和择偶,这是当前男性植发大军中的多数。而在超过40岁的植发男性中,则更多是在收入增长后,对形象管理的需求提高,希望通过植发显得外在更年轻,这部分群体也在逐年增加。

相比于男性脱发真正意义上的“秃顶”,女性的脱发更多是毛发稀疏,因此女性消费者的植发诉求也多表现为对“变美”的需求——通过植发来改善发际线,甚至会延伸到植眉。

总体而言,据李兴东介绍,25-35岁的人群是目前植发的核心人群。除此之外,对形象管理有要求的群体,比如企业家、明星等需要出镜的群体,选择植发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

在市场渗透率上,除了现有脱发人群有植发“刚需”,植发机构通过营销推广教育市场,以让更多人接受植发。目前看来,客群还在持续增加,植发仍是个巨大增量市场。

成都青羊丝缘毛发医院负责人李靓认为,植发的普及,是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且市场还在继续上升。

相比于医美整形,植发没有额外耗材。植发是自体毛囊移植,没有副作用;其次,在所有外科手术中植发风险最小,其手术在皮下进行,且手术受到自身毛囊严格限制,安全事故概率小;再次,植发是在患者局部麻醉下操作,患者全程较为清醒也易控制风险。

在隐私层面,年轻用户较为开放,不认为植发是个极为隐私的问题,甚至在做完植发之后还会在社交媒体和朋友中分享,从心理障碍上,年轻用户已经跨越了心坎。

从效果对比上,植发也能直观感受到手术前后在形象上的显著差别,和医美一样有着“立竿见影”的改变效果。

技术升级吸引用户

养发植发的产业链互通

消费能升级的另一个驱动力在于,供给端的技术变革能够承接需求。

植发作为一种医疗手术,分为取发和植发两个过程。对取发而言,技术有FUT和FUE两种,FUT需要开刀,把头皮条的毛发一根根种在头顶,但术后会留疤甚至会有后遗症;FUE不开刀,直接提取后枕部(即常说的“后脑勺”)毛囊,移植到脱发部位种植,此方法术后无痕。

FUT手术痛苦且留疤,在不断被淘汰,FUE技术不断进化,能使用单胚提取技术,采用单胚提取后再种植,且普遍都有90%的成活率,手术也能保证植发的效果。

更确切地说,植发是个头发毛囊重新分配的过程,头发本身没有生命,其唯一的营养来源是毛囊下的毛细血管,因此毛囊是植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FUE技术主要从后枕部提取毛囊。中国人人均有10-12万根头发,头顶毛囊相对易受损,后枕部毛囊多,且正常情况下比其头顶毛囊密度要密2-4倍左右。且后枕部的毛囊又被称为“长寿毛囊”,不太受雄性激素水平影响,该部分毛囊长出的头发是相对永久健康的。

植发环节,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宝石刀加镊子的方式进行植发,第二种是注射器针头+镊子组合的“即插即种”植发。还有一种则是种植笔植发,也就是微针植发。大麦微针植发创始人李兴东早年参加世界植发大会上接触到了微针植发技术,在2006年,大麦率先把微针植发技术引入国内,微针植发也被李兴东定义为植发技术的2.0版本。

李兴东早在1997年就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民营专业植发医院,目前大麦微针植发在全国已经有33家直营医院,其中一家为在美国设立的海外分院。

微针植发的针孔直径在0.6mm-1.0mm,可以根据每个人头发粗细的直径而调节使用。植发时,将分离好的毛囊置入微针植发笔尖的卡槽中,然后通过微针植发笔内部的自动弹簧装置直接将毛囊送到皮下。而传统的宝石刀+镊子植发,是用镊子将毛囊植入皮下。种植时需要用两把镊子,一把镊子撑开皮肤,另一把镊子将毛囊种到皮下。皮肤上需要种植的孔约1.0-1.5毫米,种植孔相对较大。微针更好的一点在于开口更小,创口比传统植发小三分之一,毛囊也更易定型、密度更高,方向性好控,头发生长方向更自然,对比之下,宝石刀打孔开口直径相对大,放进去的毛囊空间较大,所以植发的方向无法完全控制,密度也不够理想。

在操作人员上,传统植发需要3-4个医护人员,微针植发需要5-8个,分工更细操作精度更高,效果更有保障。

在毛囊成功植入后,72小时内建立血供,10天左右能长成“小平头”,三个月后重新长出新头发,在8-9个月基本成型,头发可任意造型。

传统植发配合的器械跟微针植发的器械有所不同,在成本上,微针植发的器械成本也更高,高成本也让中小机构更多选择传统技术而不是微针技术。

但不管多好的技术,如果继续原有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熬夜且对新头发不做护养——已植好的头发仍然有脱发的风险,且后枕部的毛囊供体是有限的,不能支撑多次植发手术。

无论是从术后头发保养还是从低频的植发手术角度,养发自然而然成了植发产业链的向上延伸。更好的比喻是,植发像种树,而养发像施肥和浇水。

丝缘目前做OS系统,即One Stop一站式服务。在还未脱发前,通过系统性的头皮健康管理有效去延缓和控制,出现部分问题后再进行修复治疗,而脱发无法控制就进行植发。一般而言,96%的手术都可一次性解决脱发问题,除非有患者供体不足等特殊原因需多次植发。

对头发更早干预,在后期就越能延缓和控制脱发问题。但植发也并不是终极的,丝缘也有小部分患者在植发后继续熬夜喝酒,头发脱落后再做植发。

对植发来说,前期控制和术后保养是围绕植发展开的产业延伸,也是众多植发机构正在争抢的市场。养发既是对现有低频的植发业务的高频补充,又是对植发业务更早更深的介入。

目前丝缘推出的养发服务,分为月卡、次卡和年卡,理论上是一周做一次头皮养护,养发年卡约为3000多元/8次。

做过养护的用户都会被加入客群组,在客户做完养护之后,对用户提供饮食、洗头和剪发等具体建议,客群维护时间周期近1年。目前丝缘客群组员工约为4-6人,客群维护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做好售后,驱动客户自发做口碑营销。

养护一体在业内被称为全产业链扩张模式,李兴东认为,不管如何定义这种模式,其本质在于帮客户解决问题。从医疗角度讲,要让植发效果更好,就需要做增值服务。

而对“增值服务”更专业的叫法是客户管理。在对客户建立群组之后,客户关于头发的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想来咨询机构,而客户管理能打通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及时沟通和匹配。

如果从脱发是疾病的角度理解,更确切的定义是慢病管理,这也意味着治疗脱发是个更长周期的生意,而不是像植发表面看来的“一次性”生意。

李靓认为,现在行业普遍认识到,从手术治疗到养护才是完整产业体系,很多机构从建立时也已在考虑往治养一体方向发展了。

除了养护,在技术上更进一步的在于,提供增量毛囊。今年9月,据外媒报道,脱发方案制造商Stemson Therapeutics获得了750万美元融资,该公司能利用患者自身的干细胞产生新毛囊,让头发恢复生长。

大麦微针植发在美国的植发机构已在进行该技术的学术合作。对中国来说,该技术离进入中国尚且遥远,因中国医疗技术引进需要不同手续和认证。大麦微针植发此时更多着眼于和国际技术进行交流和同步,在美国设立的分支机构也被定位为国际交流平台。

行业新技术的价值在于提升行业门槛。一个普遍规律是,高门槛行业,新进入者难存活,行业供给受限,有利于企业盈利增长;低门槛行业,行业供给增长过快,无序竞争,企业难盈利。

行业发展的最初几年都要经历野蛮生长,大浪淘沙后、龙头企业胜出,进而在规模、渠道、成本和品牌方面放大优势,阻止新进入者,也即拥有企业护城河。

《财经涂鸦》认为,大麦引入新技术的意义也在于以新技术建立行业门槛,新技术有更高应用成本,让中小企业无法使用,也间接进行行业淘汰,减少新供给,为龙头企业腾出市场份额及提升头部盈利能力,这也是大麦想在行业推广微针技术的出发点之一。

对用户来说,新技术提升了用户体验,这种提升也撬动了用户的潜在需求,随着人群收入水平提升和对形象管理的重视,这种撬动效应会愈发明显。当前,用技术体验做用户撬动点会是一种方式,技术也是相对硬核的撬动,所对应的是用户的安全需求和早期植发技术还参差不齐的行业阶段,而过了早期,如何在找到新的“支点”,也将是头部公司需思考的问题。

营销渠道仍略显传统,多元营销待发力

新技术改善下,植发做到了微创、恢复周期更短和用户体验更好,但植发是个相对低频的需求,如何加大人群渗透,更多考验的是营销。

最早植发营销都是通过百度投放。患者通过植发搜索寻找,百度搜索转化率也相对高,因是主动搜索,需求明确。之后,植发机构也扩展到诸如头条、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渠道。

还有很大部分来自口碑介绍,这也是上文中做客户管理想要达到的目标,口碑介绍是转化率最高的,因用户需求明确和强烈,且相对获客成本不高。

目前丝缘百度搜索到店的占比约为34%,抖音搜索占比是50%多。丝缘通过在抖音上投放小视频进行宣传推广。

在抖音的信息流投放中,有30%的用户会感兴趣,在这其中又有约30%的用户能到店,最后的转化为100个人中约为9个人能成交,转化率是9%。

在营销上,男性又比女性更难获客。男性消费相对理性,对植发机构会进行各种维度对比如成立时间,区域因素等等,会花很长时间进行前期信息收集,转化速度更慢。

值得机构思考的是,除了传统的投放路径,在对客户的寻找和转化上能否拓展更多元化的获客渠道,如与公立医院合作获客,抑或是与美容院和美发连锁店合作获客。可供参考的场景是,用户在美发店接受服务并发现了脱发问题,产生植发需求,美发机构把客户介绍给植发机构,既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全方位满足又让植发机构低成本和精准的完成获客。

资本进入:行业快速扩张下的盈利现状

脱发催生需求,技术改进体验,植发机构开始走出硬核刚需的小圈子,拓展更大市场,各个元素的拼接让植发在目前看来是个不错的生意。

根据护发社区平台好头发创始人徐峰披露的一组数据,公立医院植发科室的利润率能达到60-70%,私立医院达到35-40%。

而大型连锁植发机构,由于营销费用较高,利润率稍低一些(但也有20%左右)。尽管如此,这个利润率也高于大多数医美机构(上市医美机构的利润率基本都低于15%)。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植发行业的头部玩家是民营连锁机构,在整个行业内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35%。

FUE技术植发,以2000个毛囊单位的植发,丝缘的一般报价在2万元-2.8万左右。据此前媒体披露的数据,大麦微针植发一个月手术近5000例。

李兴东透露,目前在北京,大麦单店流水在约在1000万/月。在京沪两地,大麦的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

在成本上,因为采用微针植发,微针的成本在国内为600元/个,一台手术平均需要约8个,成本价格约为4800元左右。微针从国外进口,需保证其管壁够薄且硬度和韧性达标,才能使用时间更久且更好放置毛囊。

更令行业欣慰的是,植发目前仍是一个增量市场。据李靓介绍,2018年,丝缘每个月有100多例手术,到2019年已经增至200例/月,环比月增长也保持在100%的速度。

大麦微针植发的增长在近几年也保持在50%-100%的速度,李兴东判断,公司明年仍能保持50%以上的增长。他认为,2020年国内的植发市场规模能接近200亿元,植发仍然是必定增长的市场,只是会更平稳,而非暴增。

既然是增量市场,对于大麦微针植发来说,在现有的33家直营连锁医院的基础上,也仍会在国内市场继续开设新医院。

对市场,大麦仍然是坚定看好。李兴东认为,植发市场至少在5年内没有任何天花板,甚至是10年内都能继续增长。现阶段行业普遍看法也是,继续增长,尚未见到天花板。

在市场容量和增量上,植发至少在目前阶段是令人惊叹的。而如何让这门生意更好,还在于生意能否复制扩张。

丝缘总部在四川成都,且目前只有一家分店,客户主要来源省内,省内与省外的客户比约为7:3到8:2。对丝缘来说,一省一个医院足以覆盖本省用户也能满足本省客户需求。李靓表示,只开一家医院更多作为手术中心,业务上辐射全省,也能降低开店成本。

对于大麦微针植发来说,做区域市场还是全国市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李兴东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做全国市场肯定比做区域市场更好做,“若把全国市场打通,会在各个层面更好做。而做全国市场,最重要在于保证体制和效果,区别在于能否做好全国市场。”

在扩张中,效果和口碑是最关键的,没有效果没有口碑,扩张越快其风险就越大。对于发迹于区域市场,想走向全国的公司而言,其面对的挑战在于,竞争对手不光包括全国连锁机构,还有更多医美机构也在试图进入植发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对植发行业来说,扩张的最大制约在于医护人员。

李兴东认为,技术人员最关键,扩张的前提是有培训体系能复制人才。

毕竟,有医生才能开店。植发机构最初的医生多数还是从医院出来,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因为植发属于外科手术,所以部分外科经验的医生在做部分培训后也可以转行做植发医生,大麦微针植发每年医生护士的招聘规模保持在几百人左右。

对大麦微针植发来说,其区域扩张的方式是大区人员抽调。大麦目前对全国业务进行分区如华东区、华南区等,在一个大区里若需开设一家新医院,就从整个大区的每个城市中抽调一两个人员,组成新团队建新医院。

在人员培训和复制上,丝缘倾向于将培训常态化。每月安排外聘和内训,培训考核程度也不一,有PPT展示、实操和考核三个等级,考核的考试成绩低于90分需重考,一般每周安排培训时长不固定,考试2次/月。

医护需要时间培养,资本却未必能按捺得住。

2013年,植发行业开始显山露水,在这一年,雍禾做了1400台手术,流水突破3000万,比5年前翻了30倍。2017年9月,雍禾植发获得了中信产业基金注资3亿元,2018年另一家连锁巨头碧莲盛获得华盖资本5亿元投资,目前其已在全国32个城市开设了分院。

资本的提前下手不无道理。

颜值经济由修饰和打扮的层面,逐渐深入到改变“本质”——从整脸、整牙到植发,随着每个细分领域的渗透率都在增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市场的盈利空间在缩窄,而资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据艾媒今年3月发布的《医美行业数据分析》,国内医美市场一线城市用户渗透率为21.2%新一线城市用户占比8.7%,其余级别城市渗透率都不超过5%。据2019年9月,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医美O2O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以总人口为基数,18-40岁女性用户渗透率由2015年的2.3%增长至2018年的7.4%。

可供对比的是,2018年3月观研天下发布的《2018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美国巴西韩国的医美渗透率为10%。

在中国,有医美意愿的用户群已逐渐逼近发达国家的医美渗透率,这意味着在颜值赛道上的医美分支赛道已经过了风口期。

李兴东向《财经涂鸦》透露,大麦也在陆续和一些资方进行接触,而下一步,大麦更想去冲刺资本市场,“现在每家植发机构或许都有IPO计划。”

疑问:能否冲破行业阻碍?

从业者有信心,资本也有信心,但也不代表行业不存在挑战和阻碍。

从用户端来说,植发在技术上属于微创手术,但毕竟是手术,用户还需要破除一定的心理障碍。在营销层面,最早从百度投放到现在的多渠道营销,目前营销方式主要仍为广告,这表明行业营销仍处于粗放阶段。李兴东表示,每家机构打广告更多是抢品牌曝光,而并非是为了获客。

目前,大麦微针植发主要通过搜索获客,互联网、线下广告,还有口碑介绍等,其中最大的获客渠道还是互联网,尤其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火热,其获客渠道也日趋多元化。

风口时期的植发行业,机构把30%的成本都用到了广告营销上。新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张通曾对外表示,行业综合获客成本平均在5000元/人,前几年获客渠道主要是搜索引擎,可带来80%的流量,现在营销更碎片化,15%来自搜索,10%来自口碑介绍及5%来自电梯广告。

无论是广告投放还是微博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投放,获客仍然主要依赖广告,缺乏多样的营销玩法和运营策略。从另一方面讲,机构对用户需求不够精准理解,只是通过粗略的用户数据进行撒网,而未能理解用户多层次需求,进行精准的投饵“捞鱼”。

营销成本高。但更重要的是,植发机构仍没找到客户的打动点——无论是技术更领先还是服务更到位,用户对植发的“冲动性”仍未被激发。而在医美行业,“颜值焦虑”更容易激发用户消费的冲动,加之各类博主在各个渠道进行“如何变美”的营销——包括整容前后分享、“整容走上人生巅峰”等等描述,都能够促进消费者付费。但在植发领域,这种路径还未走通,换言之,这也是当前整体行业营销层面的不足。

对于主流的植发用户男性,植发机构还未找到男性植发最刚性的点,其对男性消费心理的研究仍处于低级阶段,机构缺乏明确的用户的增长路径,也未找到用户高转化高增长的击破点。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针对女性消费者营销占比仍然很低。通常意义上,男性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更理性,如何打开“冲动型消费”居多的女性群体,是植发行业需要面对的营销难题。

对于男性,植发是解决迫在眉睫的形象问题,不严重到一定程度,绝不轻易植发。而对女性消费者来说,“变美”更能打动她们需求,大麦微针植发已经在尝试针对女性做营销推广,其营销点、渠道和内容,女性和男性的推广也截然不同的。

关于植发的市场教育的难度同样不小。四处可见的植发广告的另一面,是用户对市场认知依然空白。其原因在于,一是植发属于公立医院的皮肤科,而多数医院并不重视皮肤科,更何况植发只是皮肤科中的细分;二是,约有70%-80%的用户并不知道脱发是个病,需要去医院诊疗。

在市场教育中,又因为前几年行业的野蛮生长,植发的教育过程被不规范的机构带歪,导致客户对植发的认知有极大偏差。

一个典型案例是,少数用户在脱发后不经过原因诊断就进行植发,但并不是所有脱发都能用植发的方式解决,比如红斑狼疮和梅毒引起的脱发。

野蛮的另一个代价在于,不少客户贪图便宜或被不正规机构诱骗多做了植发手术,进而导致把整个毛囊被毁坏,而毛囊的毁坏是不可再生的。李靓说,在什么地区取毛囊,角度、深度、保湿和成活率,种植的方向、密度和角度全都是学问,植发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市场教育的障碍还在于,行业的过滤机制太难建立。不同于医美,手术做好做坏一看便知。脱发的成因80%都是雄性激素源性导致的脱发。

所以对于哪怕不正规的机构,只要多数按这个成因去治疗,也能治好大多数患者,这也间接造成了行业无法清晰计算误诊率。误诊率太低,也是导致行业不正规机构不能被及时淘汰的部分原因。

这种无法量化的缺点还体现在植发延伸的养护业务上。养发是一门长期生意,如何证明养发效果更好,用更科学更数据化的结果说服客户进行养发服务,并实现复购,这本身是对每个机构的考验。

从产品角度来讲,行业的判断是,如何将植发养发的服务进行产品化,是否能据此开发衍生服务。但目前都是存疑的。

如果说产品结构化是第一步,对于资本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复制的难易度,好的生意既要建立核心竞争力,又要能自我复制竞争力。

如前所述,植发扩张的难点在于医护人员的不足。植发是极其消耗医护人员时间的行业,约2000个毛囊单位的植发需耗费医护人员约3小时,如巴掌大小的植发面积需要7-8小时手术时间。

对大麦来说,微针植发技术的核心诉求不是减少植发时间,而是用更好技术提升植发精度和效果,微针植发追求更好效果,也需要更多人员,传统植发需要3-4名医护,而微针植发需要5-8人,人手需增加50%,因而医疗团队的人数也会更多。

微针的技术含量更高,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本。这一方面是利于把竞争门槛低的玩家淘汰掉,倒逼市场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回归到人才培养。同时,不利的方面在于,过高的技术门槛让人才更难培养,而人才的紧缺会一定程度上对扩张速度形成极大制约。

更好的复制还是更快的复制抑或是如何自我复制,这也是资本和玩家共同思考的难题。

而当下的另一个难题在于行业本身规范化严重不足。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植发客户群体在意价格、效果和安全性三个指标。

安全性指向的是行业的规范化。经历过前几年无序成长,到近几年医美机构也不断涌入,行业目前依然是参差不齐的。李兴东表示,如何让行业规范化,是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

李靓认为,国家对包括医美这样的大医疗的监管将会愈加严格,严监管的原因在于行业鱼龙混杂。行业里没有人一起做大蛋糕的,却不乏切蛋糕的,而真正去做大行业蛋糕需要做好技术、服务并联合做好用户教育。

典型如医美行业,成都自从确立医美之都的发展战略后,就对不正规的医美机构进行严厉整顿。要发展好行业,必须要清除害群之马,这是行业共识。

对于行业头部公司来说,规范化是下一步,但不是最终目的,能否把植发做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蛋糕”是每个玩家关心的问题。

作为专科疾病,眼科和牙科已经做出了几家上市公司。据同花顺数据,截止到10月13日收盘,爱尔眼科股价为57.2元,总市值为2357.5亿元,通策医疗股价为227.1元,总市值为728.3亿元,而爱尔眼科在2010年市值不足100亿。

李兴东认为,未来专科医院能跑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对专科医院来说,去A股上市或为第一选择。

在国内市场,跑的较远的专科医院就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医疗,植发公司能否跑上市,资本市场是否认同,或许还需时日才可知。

投资人邱国鹭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一书中写到,好公司的标准在于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前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后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销售增速。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

《财经涂鸦》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植发行业比医美更有门槛,相比医美,植发对医生的要求会更高,更需要技术积累,这也意味着市场上成规模的玩家相对医美会更少,同时植发也是全国市场,能在全国不断复制。

当然,市场格局还在演进之中,最终哪家公司能跑到最头部,尚难预料,因行业目前行业的淘汰率还不够高,市场上想押注长期的公司都在走一条“有门槛、低增长”路径,先做好业务再谈增长和扩张,以此来保证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扩张上,植发手术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从而限制了业务扩张的速度,这在目前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如通过技术降低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更快速有效,人才始终是行业拓展的最大阻碍,至少在目前仍看不到有效解决方法。

对植发机构来说,当下最焦虑的问题在于营销和用户教育。如何让用户能认识植发的重要性,如何用营销撬动用户的植发需求点,这都是当下急迫的事情,行业的玩家在联合进行广告投放,更是体现了行业还缺乏一定市场教育的现状。

在营销上,医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医美行业玩家对年轻人颜值的焦虑营销,植发行业还缺乏如医美般的焦虑营销,能让用户对脱发坐立不安,市场教育要多长时间,如何找到用户营销的“钩子”?这是行业玩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决定行业是快跑还是慢爬的关键。

对资本来说,植发起了个大早,在前期却没成为大风口。在今年的大消费风口上,植发能否再次“突进”?陆续进入的钱似乎表明,资本兴趣渐浓,但植发是否能够得真正的“好生意”,资本或许还真没想透彻。


90后成脱发主力 植发机构如何打开千亿市场

体量庞大且年轻化的脱发人群,支撑起了植发产业的千亿市场,这也为民营机构的进入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不过,作为医美行业中的细分,迅速爆发的植发行业也亟待更加规范化的发展路径。

“90后已经开始脱发了”,这样的感叹已不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玩笑话,而是被调查数据所证明的事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秘书长朱美如给出了一组数据,中国脱发人群越来越庞大,就拿雄性激素脱发来说,成年男性发病率高达20%,男性的脱发患者约1.05亿,女性发病率5%,超过0.24亿人,再加上700万斑秃患者,仅这两种类型的脱发就达到2亿,超过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庞大的脱发人群中,90后已经成为主力。阿里巴巴公布的《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进一步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90后以36.1%的占比,即将赶超38.5%占比的80后。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魏爱华对此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前段时间我诊治的一个患者,才不满14岁,但已经很重视自己的形象。”

体量庞大且年轻化的脱发人群,支撑起了植发产业的千亿市场,这也为民营机构的进入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不过,作为医美行业中的细分,迅速爆发的植发行业也亟待更加规范化的发展路径。

千亿市场空间

根据魏爱华的介绍,当很多患者出现脱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医院皮肤科就诊,而医院更加擅长去做诊断,即分析脱发的原因,并针对脱发进行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治疗会起到防脱的效果,但是却很少能从外观上改变秃头。”传统的药物治疗短板就由植发来弥补。

植发,通俗理解就是将头发毛囊周围部分组织一并完完整切取,并移植到需要头发的位置上。医生通常会根据脱发情况评定级别,并测算出需要移植多少单位毛囊。

魏爱华进一步介绍,和一些医美手术相比,植发更复杂,对于人员的要求也多,这是公立医院没有办法轻松达到的,因此植发需求逐渐外溢到了民营机构,植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2013年之前全国植发机构总计60家左右,而如今机构数量保守在1000家之上。”在总结植发行业近些年的发展,科发源北京科发源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发源”)院长李兴东如是介绍。在他看来,植发机构数量的变化是行业壮大的体现,另外植发技术的更新迭代也代表了行业的发展。

“这几年毛发移植呈爆发式成长的原因包括科学技术、医疗技术迭代更新,如我们现在的技术由过去传统植发发展到微创;另外行业受到风投公司的青睐,也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朱美如如是总结。

更细节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7亿元,相比2016的60亿元呈50%以上的增速。未来几年植发及相关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或达500亿元到1000亿元。

资本也已蠢蠢欲动。从去年至今,华盖医疗基金以及中信产业基金已分别投资碧莲盛和雍禾植发两家机构,使得该行业关注度陡增。

李兴东也对记者表示,科发源也在接洽资本,这也是该公司未来的方向之一。

品牌力的竞争

事实上,资本进入的目的较为清晰,就是要在行业彻底红海之前进入,占据话语权。这也使得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朱美如也坦言,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且伴随混乱局面。

“目前行业内的机构鱼龙混杂,在技术类型、技术水平、手术流程、无菌操作等各方面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去监管和规范,这都需要逐步解决。”朱美如补充。

李兴东对此也有自己的体会。他透露,行业中有一些现象让他感到担忧,例如一些机构用低价抢占市场。“在植发行业最大的支出是人力的成本,例如一台手术需要6-8医护人员,此外,器械也是一笔比较大的投入,如果一味压低价格,会影响手术的质量。”

业人士均认为作为医疗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始终是医疗技术和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标准缺位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标准化要求已经启动。例如,李兴东介绍,近日该公司的《2018微针植发技术标准定制白皮书》正式公布,其内容就是针对微针植发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制定了规范标准。

在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看来,植发行业作为千亿级市场,如果领头企业占市场的20%-30%,那将是很有投资前景的企业。他进一步表示,除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核心竞争力以外,头部机构间的竞争还要在品牌塑造的领域展开。

据悉,科发源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分院于近期开业,“对于科发源来说,在美国成立分院,其品牌价值意义更大,这反而会带动国内市场的增长。”邓德隆分析称。李兴东透露,下一步,科发源还筹备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布局。国际化会是其另类的发展思路。


您的头发还好吗?脱发问题催生了一个大行业!

在脱口秀大会决赛上,沈腾戏谑徐峥说:“你能入围亚太地区最秃的100颗头,排名37,李诞38,罗永浩老师在榜外,也坚持不了太久了。”

环顾四周,现代生活中的头发危机愈演愈烈,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似乎都感同身受。微博上,很多网友都吐槽道:“本来应该是考虑脱单、脱贫的年纪却要承受着脱发的压力。”

就连网友都发起提倡问道;“脱发算工伤吗?”很多社畜纷纷调侃,提出新的“五险”,包括:脱发风险、衰老风险、心脏风险、单身风险、贫穷风险……在好笑的背后尽是难以言说的苦涩。

据数据显示,我国植发行业2016年的市场规模约为57亿元,到2019年时已增长到约163亿元,增幅约为186%。预计到今年年底,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脱发成了当下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01从隐私到调侃

一直以来,在国人的一贯认知里,脱发是羞以启齿的隐私。尤其对于那些步入中年的人来说,由于生活的压力,他们是脱发的高发人群,也是植发市场的主力军,但脱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可最近几年,市场现状明显发生了改变。困扰三千烦恼丝里的人不再只有中年人,很多踏入社会没几年的90后也开始面对这个问题,脱发越来越年轻化了。

根据阿里健康公布的数据显示,购买植发、护发产品的消费者中,90后占比36.1%,即将赶超占比38.5%的80后,成为拥有脱发烦恼的新生力量。

但年轻人的心态要相对宽松很多。在他们眼里,脱发与尊严和面子无关。乐观的精神,让他们更热衷于调侃这个人生的烦恼,把它当做是社交的一个话题来苦中作乐。

很多明星也成为了公众调侃的快乐源泉,此前杨幂就因为在剧中的发际线过高而被网友恶搞P图,自黑要去植发;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有一期节目也是以“脱发”为主题的。

植发市场很显然地意识到了大环境的微妙变化,营销也相应地顺时而动。不少机构借助年轻群体的心态,让曾经难以公之于众的隐私成为了流行的新生意。

02繁荣的护发市场

尽管在网络上可以毫不避讳地侃侃而谈,但当回归现实生活后,“英年早秃”的烦恼依然会伴随着工作的压力与生活的不顺屡屡触碰年轻人敏感的内心底线。

尤其在市场有意无意地营销造势后,脱发的焦虑逐渐被时代放大,时不时压迫着当代人的紧张神经。无数的人为了保护所剩不多的宝贝头发,而去买各种防脱固发产品,甚至去做植发手术。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数据,我国城市居民用于个人头部护理的消费正以每年30%的速度急速递增。中国未来10年毛发健康产业将以每年260%的速度增长,

以养发护发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养发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8亿元;2017年,就增长到了100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养发及相关产业规模有望超过400亿元。

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纷纷进军出击,同仁堂、云南白药也不甘落后……但凡与头发沾边的产业链都蠢蠢欲动。

03缺少霸主的植发

与养发护发的大牌云集不同,炙手可热的植发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行业预计今年年底市场规模将会超过200亿元,但能叫出名字的品牌却少之又少。

这与整个行业机构不成熟,作坊性质严重有关。有媒体爆出个别植发机构在没有取得医生资质的情况下,直接在手术过程中实践教学,甚至让仅仅培训三天的实习生进行操刀。

由于市场巨大增长迅速,这些小机构往往把重心放在了营销上面,而不是注重质量深耕消费者。很多植发机构的营销费用能够占到总开支的60%以上。

据悉,仅在2018年一年全国就诞生了2500多家专业生发机构。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工商局注册的植发机构数量已达4.2万家。而那些门槛低、运营灵活的小机构占到整个植发行业的30%。

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搅浑了整个水池,让整个植发行业备受争议。过于分散的行业,虽然没有抹杀竞争,但也少了许多规范,也许受到伤害的是整个行业。

不是所有的创业风口都可以一哄而上,以前的VR眼睛、共享单车如此,今天所说的植发也是如此。一哄而上并不一定能够搭上创业东风,反而可能毁掉整个行业。

但成熟度过高的行业,由于存在业内大鳄,对于新进场的选手又太不友好。生存下去也是异常的艰辛。选择创业项目,永远不要“随大流”,正确的选择就是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分析。

梦马创业服务平台,聚集了各行各业众多的创业者,拥有丰富的跨行业创业经验。会服务创业者分析自身优势,结合时代趋势,洞察行业前景,为创业者挑选最合适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的落地创业服务!


植发行业分析相关文章:

2003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